2018年06月13日 09时06分21秒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时间:2016-05-07 11:21 点击:

 近年来,民间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所占比重超过60%,民营经济对GDP贡献超过60%,民营经济为全社会创造就业岗位占到80%以上。

 

  可以说,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我国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的重要支撑力量。

 

  今年一季度,在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投资稳增长政策“组合拳”带动下,全国整体投资形势继续好转,为稳定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数据显示,1-3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8584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速比1-2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但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形势好转的同时,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却在连续下滑。

 

  数据显示,1-3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53197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增速比1-2月份回落1.2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0个百分点。

 

  这与以往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往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形成了反差。

 

  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分析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滑呢?

 

  我们先从一季度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数据来看看。

 

  数据对比显示,分产业看,一季度,民间投资下降幅度大的主要是第三产业。

 

  今年一季度与去年全年相比,第二产业的民间投资增速从9.4%下降到6.7%,下降了2.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民间投资增速从9.4%下降到了3.7%,降低了5.7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不少行业的投资减缓尤其显著。例如,2015年民间对交通运输仓储行业的投资增速为24.5%,而2016年一季度仅为3.6%;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的民间投资增速从去年的29.2%下降到8.8%,对卫生和社会工作的投资增速从53.3%下降到19.4%,而对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投资则从11.3%下降到了负增长0.1个百分点。同时,制造业投资增速也从2015年的9.1%下降到6.3%。

 

  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日前发布的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报告认为,“铁公鸡”仍然是撬动本轮经济复苏的主要力量。一段时间以来“国进民退”的格局在本季度有所进一步恶化,需要高度警惕国有投资对民间投资的挤出效应。

 

  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指出,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敏感度极高,投资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经济占比较大的制造业产能过剩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民间资本普遍存在观望心态。

 

  有分析认为,民间投资下滑,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投资回报率下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分析称,民间投资下滑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民间投资是要求有回报的,不会去投风险很大的项目和领域。目前经济还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实体经济领域里面真正能看得比较准、投资回报比较高、风险较小、可供投资的项目还比较少。

 

  此外,“没门”也成了影响民间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过去,我们一直认为“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是民营企业面临的几大主要问题。

 

  在5月4日的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直言,“说实话,一些民营企业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而是‘没门’!不知道‘门’在哪儿!”

 

  “因此,必须进一步放宽准入,让民间资本投资‘有门’!”李克强说。

 

  采取有力措施 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据了解,在2014年1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提出了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创新投资运营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等创新措施,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

 

  但是,从目前来看,目前上述领域的社会资本发展还不够充分,民间资本在进入上存在一定困难和障碍。

 

  为此,会议强调,当前民间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进一步放宽准入,打造公平营商环境,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

 

  会议决定,在各地、各有关部门对政策落实开展自查基础上,国务院派出督查组,围绕国务院2014年出台的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相关文件落实情况,选择部分地区进行督查,同时开展第三方评估。整改存在问题,克服不作为现象,完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尊重和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李克强要求国务院督查组要提高工作效率,尽快拿出针对民间资本投资的修改意见,形成积极引导信心和预期、推动经济向好的政策硬举措。

 

  有专家表示,派出督查组的同时,国务院还将就此开展第三方评估。在如此大力推动下,此前我国出台的相关文件政策有望真正落实,民间投资回稳向好,下半年可期。

 

  国家发改委4日指出,2016年一季度,全国整体投资形势继续好转,但下行压力仍不容忽视。下一步将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扩大合理有效投资,巩固当前投资企稳向好的形势。(一)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二)推进投资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向纵深发展。(三)着眼加快补齐发展短板切实加大投资力度。(四)继续充分发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积极作用。(五)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吸引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

 

  数据显示,自2013年推行PPP模式以来,截至2016年2月29日,全国各地共有7110个PPP项目纳入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总投资约8.3万亿元,涵盖了能源、交通运输、水利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市政工程等19个行业。

 

  我国PPP模式实施过程中,随着各级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力度的逐步加大,随着企业对这一模式的认知不断提升,民间资本参与PPP项目建设的热情逐渐被激发,一些创新模式被广泛应用,助推PPP项目加快落地。

 

  有分析人士指出,PPP项目大多投资额较大,回收周期长,对于参与企业来说,资金压力较大,需要不断完善金融机制给予企业一定的支持。

 

  国家发改委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加强制度法规创新供给,引导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与政府合作。推动建立分工明确、协同高效的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完善价格政策等,构建合理有效的PPP项目投资回报机制。进一步加强PPP项目推介工作,吸引民间投资参与PPP项目建设。统筹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建设基金,优先支持符合投向的PPP项目建设。

 

  另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透露,《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法》争取三季度形成送审稿上报国务院,并将按此倒排时间表,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

 

  该负责人表示,特许经营立法的目的,是为社会资本以协议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开发、建设、运营提供法律保障,充分发挥其融资、创新、技术和管理优势,改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率。

 

  有专家表示,加快特许经营立法,规范引导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能够推动PPP改革取得更大实效,利于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有效投资。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