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困难的时候,驻村干部给了我及时的帮助,为我俩安排了岗位,帮我开了农家乐,一对一帮我家脱了贫。他们的大力支持,又使我树立了致富的信心。”王勇说,“对明天的生活,我很有信心。”
今年36岁的王勇,患有二级肢体残疾,是赛汗乌素村农牧场村民小组2013年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家里有四口人。由于无法外出打工和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一家人就靠低保和种田维持生活。王勇告诉记者,去年,他家人均收入6300多元。
针对有一定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海南区根据各村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通过扶持发展葡萄种植、特色养殖等产业,开展就业、创业培训后进入企业或进行创业等方式,增强贫困户的自我造血能力。2016年,赛汗乌素村依托阳光田宇公司发展葡萄种植和乡村旅游业。阳光田宇公司紧临赛汗乌素村,是一家集蔬菜种植、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销售及水产林果畜牧养殖为一体的企业,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流转附近村民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聘用周边农区居民为农业工人。
赛汗乌素村农牧场村民小组驻村扶贫干部通过走访,与王勇一起分析了致贫原因,结合实际制定了系列脱贫措施。一项项扶贫优惠政策惠及到了王勇家,王勇将自家10多亩土地按照每亩500元价格流转出去,自己和妻子也先后进入阳光田宇公司工作。在公司里打扫卫生,夫妻俩一个月的工资近5000元。王勇还在自家的新房里经营起了农家乐,仅农家乐每月增收1000元。
随着全市脱贫攻坚工程的推进,王勇享受到的扶贫优惠政策并不只是产业扶贫这一项。农牧场村民小组第一书记孙寿峰对记者说,王勇家虽然脱了贫,但是有些政策还能继续享受。此外,他还享受健康脱贫的帮扶政策,看病就医都有了保障。
采访时,王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今年他和妻子仅就业扶贫这一项,全年收入近6万元,再加上低保补贴、土地流转费和经营的农家乐收入,一年下来,预计全家能收入8万元左右。
连日来,记者在海南区赛汗乌素村采访时发现,产业扶持、教育扶持、健康救助扶持、社保兜底、金融扶持等一系列扶贫帮扶政策的实施,给农区贫困户送上厚重的惠民大礼包,让他们越来越有底气脱贫走上致富之路。
|